貴州省遵義市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——
苦干為家鄉 山村換新顏(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·“七一勛章”獲得者)
秋風吹過山野,金燦燦的稻穗隨風擺動,空氣中彌散著稻谷清香。有人在農田里感受收獲的喜悅,有人在淺塘中體驗摸魚捉蝦的樂趣,還有人圍在農家小院里享受著最地道的山間美食……
這里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(原草王壩村),村支書黃大發喜歡沿村道漫步;聽著游客們的歡聲笑語,老人臉上流露出燦爛笑容……團結村的變化,要歸功于遠處懸崖峭壁上的一條水渠——那是黃大發和老鄉們整整36年奮斗的成果。
“山高石頭多,出門就爬坡,一年四季包谷沙,過年才有米湯喝?!钡靥幙λ固厣絽^,團結村常年缺水,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。
1935年,黃大發就出生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。父母離世早,他吃村里的百家飯長大?!案F就窮在缺水上,一定要把水引來,讓大家喝上干凈水、吃上白米飯?!?958年,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大隊長。他立志要為草王壩引來水、修通路、接通電,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。
數公里外的鄰村水源充沛,可兩村之間有高山橫亙,要引水就得開山修渠。上世紀60年代起,在黃大發的帶領下,村民們攀巖走壁,用鋼釬撬、用鐵錘砸,然而由于修渠技術落后,修修補補10多年,水還是流不進草王壩。
“一年修不成,修兩年;兩年修不成,修三年。哪怕我拼盡全力,也要干成!”1990年草王壩村遭遇大旱,不少村民顆粒無收。黃大發心急如焚,趕了兩天山路跑到縣水利局為修渠爭取立項。1992年春,黃大發帶領200多名村民浩浩蕩蕩奔赴工地,引水工程再次動工。
1995年,一條總長9400米的水渠繞三重大山、過三道絕壁、穿三道懸崖全線貫通,草王壩徹底告別了“滴水貴如油”的歷史。這條水渠,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“大發渠”。通水后,黃大發馬不停蹄實施“坡改梯”。村里的稻田種植面積從240畝增加到720畝,老鄉們從此不再為吃飯發愁。隨后他又趁熱打鐵,帶領村民修通4公里的通村公路,讓村里通了電、建起了學校。
“大發渠”的修通解決了村里的吃飯問題,但受制于交通閉塞、資源匱乏,草王壩發展后勁不足,成了省級貧困村?!肮伯a黨員就是要干一輩子,我還要繼續奮斗,帶富家鄉的鄉親?!?004年退休后,黃大發繼續為鄉親們脫貧致富發揮余熱。
昔日的草王壩,如今已更名團結村。近年來,在黃大發的精神感召下,村里發展起中藥材、有機稻米、有機高粱、精品水果,養起了肉牛、生態豬和蜜蜂,并打造出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品牌。從建檔立卡時31.6%的貧困發生率,到2019年底順利脫貧出列,再到去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11853元,如今的團結村,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……
帶領村民們過上幸福日子,黃大發先后獲得“時代楷?!薄叭珖赖履7丁薄?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”等榮譽。建黨百年之際,他被中共中央授予“七一勛章”。
前不久,仁懷至遵義高速公路大發渠特大橋主拱順利合龍,大橋宛如一道美麗的彩虹,與懸掛山間的大發渠交相輝映?!拔业脑竿紝崿F了,相信大家的生活會越來越有奔頭!”黃大發興奮地說,等明年高速公路通車,從遵義市區到團結村的時間將由原先的2小時縮短至20分鐘,村里發展定會更上一層樓。
本報記者 程 煥